我的老家在寿阳北乡,小时候就听说:遥远的深山里,有个羊摩寺村,但不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称。这次我去了这里,才弄清了村名的来历。羊摩寺来源于一个古老而美丽的羊神传说:很早很早以前,在寿阳最北面和盂县接壤的大山上,有一个放羊人,赶着羊群在山下放牧。突然,看见一只羊钻进了山洞里,久久不出来,他急忙追进去寻找。他在洞里左看右看,苦苦寻找,也没有找见那只羊。他只好顺着洞,一直往前走,走到了山那边的洞口也看不见那只羊,他便赶紧顺原路从洞里返回。当他刚站在羊群原地,尚思索迷惑时,丢失的那只羊也跟着出来了。但是,这只原来雪白的绵羊,竞然变成鲜红的颜色了。放羊人大吃一惊,急忙跑过去观看。他赶那羊,不动,他就抱那羊,可是,使尽了浑身的力气,也抱不动。原来,那只羊坐化成石头了。于是,人们便在洞口建了一座庙,把那只石化了的披着红色朱砂的羊,当神仙供奉在庙里。古人特别相信神灵,来这里求神问病的人,络绎不绝。羊神显灵治病,皆能治愈,非常灵验,声名远扬。从此,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羊摩寺村。
千年的石窟、佛象,壁立在峰顶,是羊摩山最好的胜景。,我们沿着崎岖的羊肠小路,拨开灌木和荆棘,一步一步地攀爬,好不容易才登上了海抜 1720米的灵嵩岩的顶峰。放眼望去,眼前的壮观景象,令人震撼。这山崖陡立,呈半环形状,古代遗迹座北朝南,远望是一片白色。摩崖上,由东向西凿有石窟,刻有佛象和铭文。这是始自东魏延至隋唐辽金,历经500余年,几个朝代凿刻的,其凿刻朝代分别是:东魏武定年间、后周开皇年间、大唐开元年间和大历年间、元朝天宝年间、大金天会年间等,距今1000多年。我们看到:崖壁现存十三余处石窟佛象及铭文,均为人工开凿雕刻。最大的石窟,名称叫“金佛殿”。走进殿内,仔细端详,看见这里面的空间大约10平方米,内置石平台、石桌、石凳,窟的正面,没有主佛象,只是石壁两侧凿着两个侍从像。我们很迷惑纳闷:为什么没有主佛象?是不是因为神仙或佛主显灵时,来无踪去无影?百思不得其解。据说古时的金佛殿外,左面、右面都凿有普贤、文殊菩萨像,其佛像的坐骑是狮子、大象。两侧还立着几名文质彬彬的弟子,两个佩戴刀剑的护法武士。这些佛象,都雕刻的细致入微,衣服纹饰、项珠配饰非常精美。尤其是飞天图像,雕刻的飘逸灵动。我想,这殿当时肯定香火旺盛。出了金佛殿,我们踏着岩石,缓慢步行着,从东往西,一个一个地考察佛象和铭文。我们看到这种佛像特别多,不计其数,金石味道浓厚,功力非常深厚,是唐代大历二年镌刻的。山上有大大小小的佛象,巧夺天工,雕刻细腻,栩栩如生,宛如真人,可惜的是在“文化大革命”把全部佛象的眼睛或面容砸毁了。
崖壁上的铭文。文言文写得规范,繁体字刻得工整,至今字迹大部分清晰可辨,保存的基本完好。也许是爱好和职业使然,我看到这些汉字,觉得格外亲切,阅读其中内容,觉得格外暖心。我细细地看,一个字一个字地读。我在一面石壁的铭文中,清清楚楚地看见:刻着“大魏武定三年造”七个字。我的心灵为之震撼!这“武定”年号,就是南北朝时,东魏皇帝元善见的年号。屈指算来,这铭文中的“武定三年”,就是公元545 年。这是石窟佛象最早的开凿年代。岁月飞逝,从那时至2022年,这铭文和佛象,已经在羊摩山顶屹立了1477年。山西大同市的云冈石窟,最早的开凿年代是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,即公元460年,仅仅比羊摩石窟早开凿85年。因此说,羊摩石窟佛就是千年瑰宝。1477年这个时间跨度,引发了我的怀古情思。东魏时,权臣(大将)高欢主政,皇帝是傀儡,都城虽在邺城,但高欢拥有强大的武装,常驻晋阳(今太原市),把太原作为政治、文化中心。寿阳离太原很近。我猜想,也许是高欢曾让朝廷下旨,开凿羊摩石窟,凿成后,又率领军兵和大臣,来羊摩山拜佛朝圣。我又遥想,从东魏至清朝,历朝历代,大批大批的信徒,曾来羊摩山拜佛求神。那时的羊摩山,应该是道路好走,殿庙完备,石窟石像可与大同的云冈石窟媲美……如今,时光过去了将近1500年,人生易老天难老,当年旨令凿刻羊摩石窟的高欢,曾经来此敬香拜佛的达官贵人、平民信徒,都早已化为烟云;而石刻佛象却仍然矗立在峰顶,静静地看着人世沧桑、香火盛衰,静静地看着目前的荒凉,欲哭无泪。这是古代文化艺术品的荒凉。文化,是民族的根和魂。人生短暂,但文化之河源远流长。唯文化传承,方可致远。
羊摩山,不是一个普通的山。这座山,林密草丰植被厚,绿水青山景色美,既有山洞口羊神显灵治病的传说故事,又有民兵游击队抗日的红色故事;既有东魏以来的铭文刻字,又有大唐等朝代的石窟佛象。这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,这是个怀古思今、观瞻人类文明的地方,这是个休闲、旅游的优美地方……
文章来源:《寿阳家》杂志
2013-2024 LifeAdd生活方式 www.lifeadd.cn 版权所有 | 御融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
Reserved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京B2-20200664 | 京ICP备14004911号-7